煮雞蛋時冷水下鍋還是熱水?大多數人都做錯了,難怪雞蛋不好剝皮

养生小达人 2021/11/24 檢舉 我要評論

要說食物界裡性價比最高的食材,我想雞蛋當屬其一。別看雞蛋小小一枚,幾毛錢就能買到一個,但它的作用可不小。除了具備豐富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外,雞蛋的做法是多種多樣,可以水煮,可以煎炸,可以蒸雞蛋羹,也可以拿來炒菜、做甜點等等。

而最能體現雞蛋原味的烹飪做法,那一定是簡單又樸素的水煮雞蛋。我吃早餐的時候,都習慣來上一個水煮蛋,再淋上點生抽,那真叫一個美味。煮雞蛋這事,表面上看很簡單,其實裡面的門道還不少。

煮雞蛋,是熱水下鍋,還是冷水下鍋?具體煮幾分鐘?有什麼方法,可以讓雞蛋煮得剛剛好,口感又嫩又滑,還容易剝皮?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有關煮雞蛋的話題,教會大家一套簡單的方法,煮出口感好又容易剝皮的雞蛋。

1、煮雞蛋,用熱水還是冷水?

煮雞蛋時,很多朋友煮著煮著,就出現了下圖這種情況,雞蛋煮開了花。雞蛋之所以會煮開花,跟雞蛋下鍋時的水溫有直接的關係。

雞蛋下鍋時的水溫,無非就兩種,熱水或冷水。是熱水下鍋,還是冷水下鍋,會直接影響到雞蛋的美觀和口感。

用熱水下鍋:煮雞蛋時,用的雞蛋多為剛從冰箱裡取出來的生雞蛋,或是在室內常溫環境下存放的雞蛋。如果一下放入熱水甚至沸水中,會因為冷熱溫差過大,導致雞蛋爆裂破殼。而熱水中的雞蛋,會不停地在鍋內翻滾,在蛋白還沒凝固的情況下,蛋殼也很容易被撞破。此外,用熱水煮雞蛋,還容易導致雞蛋口感變老,吃起來發柴。

用冷水下鍋:能夠避開熱水煮雞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。煮的過程中,水溫有個漸變的過程,從冷水逐漸變成熱水到沸水,可以給雞蛋適應水溫更多的緩衝時間。等到水煮熱,雞蛋開始在水中翻滾時,裡面的蛋白已經基本凝固了,就不容易出現蛋殼被撞破裂的情況。而從口感上看,冷水煮出來的雞蛋,吃起來要更嫩滑。

因此,煮雞蛋時,大家記得要用冷水煮雞蛋,將雞蛋放入冷水中,水量剛好沒過雞蛋即可。這樣煮出來的雞蛋,蛋殼不容易破裂,雞蛋也會更好吃。

2、煮雞蛋,具體煮幾分鐘?

煮出來的雞蛋口感好壞,有一個重要決定因素,那就是煮雞蛋的時間,我們可以精確到分鐘來計算。雞蛋煮的時間過短,蛋黃還是流體或半流體的狀態,容易存在沙門氏菌污染的問題。雞蛋煮的時間過長,內部會發生化學變化,導致口感不佳,也不利于消化。

大家可以參考下圖的煮雞蛋時間示意圖(按水開後煮的時間計算)

水開後1-2分鐘的時候,雞蛋還處于溏心的狀態,能看到裡面的蛋黃在流動,這時候的雞蛋還沒煮熟,細菌還沒被殺死,因此並不太適合食用;

水開後3-5分鐘時,雞蛋的蛋黃處于剛剛凝固的狀態,顏色看上去比較深,這時候的雞蛋口感最嫩,雞蛋已經煮熟了,並且沒被煮老;

水開後煮超過5分鐘時,大家會發現,蛋黃的濕度明顯沒有前面的好,看上去幹幹的,顏色也變淡了,這時候的雞蛋雖然也是煮熟了,但是吃起來口感欠佳,容易噎人。

因此,我們煮雞蛋的時候,等鍋中水開後,再煮3-5分鐘,這時候雞蛋的口感是最好的。

當然,煮雞蛋的器具功率、雞蛋的大小等因素,都會直接影響到具體煮的時間,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,做微微的調整。

此外,我還從營養學家范志紅老師那學了個「嫩煮蛋」的方法,並且實踐過很多次,煮出來的雞蛋口感也非常好,在這也分享給大家。她的方法是:雞蛋冷水下鍋,煮到水沸騰後,立馬關火,再燜5-7分鐘左右即可。

3、水煮雞蛋,牢記3大技巧

在了解煮雞蛋要用的水溫,以及雞蛋具體煮多長時間後,下面,再額外跟大家分享3個煮雞蛋的小技巧:

【1、最好用新鮮的雞蛋】

大家可能會發現,有些雞蛋煮著煮著,蛋黃就挪了位置。剝殼後,蛋黃不在正中間,而是偏到了一旁。這跟雞蛋的新鮮度有直接的關係。因此,煮雞蛋時,大家最好用新鮮的雞蛋。新鮮的雞蛋中有蛋黃系帶,煮的過程中,蛋黃就不容易挪動位置。

【2、加點米醋和食鹽】

蛋殼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,在煮雞蛋時,往水里加適量米醋,米醋中的醋酸成分會和蛋殼中的碳酸鈣發生反應,蛋殼會變軟。這樣雞蛋在水中發生碰撞的時候,就不容易破裂。而在蛋殼軟化的情況下,水中加點食鹽還能加速蛋白質的凝固。

【3、煮好的雞蛋迅速用冷水沖涼】

水煮蛋要想輕鬆剝殼,大家一定要記得一個關鍵技巧,剛煮好的雞蛋要立馬用冷水沖涼,或是放進冷水中。這是因為剛從熱水中出來的雞蛋,蛋白和蛋殼之間連接較緊密,不好剝開。用冷水沖是借助熱脹冷縮的原理,硬性的蛋殼不變,但軟性的蛋白會回縮,這樣就能使它們分開,也就好剝殼了。

【小編心得】

大家下次煮雞蛋的時候,就可以將上面的一套方法學以致用了。煮雞蛋時,記得冷水下鍋煮,並且煮的時間要拿捏好。等鍋中水開後,再煮3-5分鐘或是立刻關火燜5-7分鐘,這時候的雞蛋口感剛剛好,並且不會有細菌感染的風險。

此外,還有3個煮雞蛋的小技巧, 最好用新鮮的雞蛋、煮雞蛋時加點米醋和食鹽、煮好的雞蛋迅速用冷水沖涼,都是很實用的訣竅,不妨一起用上。

要說哪種蔬菜最「親民」,最百搭,我想白菜一定當屬其中。白菜一年四季都能種植,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,依舊有白菜可以採摘。一般每年的立冬到小雪節氣之間,就是白菜非常好的採摘時節。白菜的做法也非常多。像白菜燉粉條、醋溜白菜、白菜餡的餃子和包子,都是我的心頭好。

不少人,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朋友,都有冬季保存白菜的習慣。因為在採摘時節的白菜,價格非常實惠,而到了過年前後天氣再冷一點,會貴一些,並且天氣一冷,人們也不願意經常出門採購。白菜本身比較耐放,自然就成為了冬季囤菜的首選蔬菜。

在保存白菜的過程中,如果方法不得當,白菜很容易出現乾癟、爛幫、爛葉等情況,會直接影響到白菜的口感和食用價值。

對此,我特地請教了老一輩的叔叔阿姨們,總結了一些保存白菜的實用技巧,我把它們歸納為5個字,「3要3不要」,都是長輩們的經驗之談,下面就逐一來說說。

保存白菜,牢記「3要」

【一要選合適的白菜】

不是所有白菜都適合儲存的,因此,保存白菜第一件要做的事,就是選擇合適的白菜。

從時間上來說,最好選擇11月左右上市的晚熟白菜;從品種來說,最好選擇青幫白菜,這種白菜生長週期長,葉肉較厚,粗纖維含量多,比較耐放;從質量來說,一定要挑新鮮、質量好的白菜,如果是菜葉已經大量發黃,或者爛幫的白菜,拿來存放就不合適了。

因此,冬天保存白菜,大家首先要選對適合久放的白菜,以質量優秀的晚熟青幫白菜為佳,不要選擇包心太足的白菜。

【二要先晾再存放】

有些朋友心比較急,剛買回家的白菜,二話不說,就急著找地方存放了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,先將白菜放在陰涼、通風的地方晾曬3-5天左右,先晾好再存放。白菜中的水分含量較多,經過晾曬,可以使其外層的菜葉失去一部分水分,提高白菜的柔韌度,這樣就能減少磕傷、劃破、掉幫等情況的發生。

因此,冬天保存白菜,大家不要急著放起來,而要先通過晾曬的方式,讓白菜流失掉一部分水分,再進行儲存,這樣白菜就不容易發生腐爛等情況。

【三要注意儲存溫度】

白菜最適宜的儲存溫度為0℃—2℃之間,當儲存溫度高于5℃時,白菜容易脫幫,當儲存溫度低于-5℃時,白菜又容易被凍傷。因此在貯藏白菜的過程中,拿捏好儲存溫度顯得尤為重要。

冬天溫度較低,如果存放的環境低于-5℃,我們要對白菜進行防寒保護,可以在白菜上鋪些塑膠布或棉被,防止凍傷。如果室內開著暖氣,就不要把白菜放室內貯藏,家中有條件的話可以轉移到地下室或戶外院子裡。

因此,冬天保存白菜,第3件要注意的事,就是要注意白菜的存放溫度,儘量不要在高于5℃,或低于-5℃的環境中貯藏白菜。

保存白菜,牢記「3不要」

【一不要直接放地上】

儲存白菜的時候,大家記得不要直接放在地上。因為地面的濕氣較重,要是遇到下雨的情況,空氣會顯得更加陰冷潮濕。如果將白菜長時間放在這樣的地面上,很容易出現腐爛等情況,還會導致大量細菌的產生。

因此,白菜不能直接就地而放,而是要在準備放菜的地面上,墊上幾塊磚頭,或放上1大塊木板,這樣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,防止白菜因為受潮出現變質的情況。

【二不要全放冰箱】

現在大部分家庭應該都會備有冰箱,如果不是專門的大型冷藏櫃的話,不建議大家把需要長時間存放的白菜放入家用冰箱中保存。雖說冰箱冷藏室的溫度,適合白菜的囤放,但是與此同時,冷藏室裡的濕度也比較高,將白菜長時間放在冰箱裡,很容易因為受潮而發生腐爛。

因此,如果是想長時間貯藏的白菜,不要放在冰箱裡保存,除非是2、3天內會吃到的白菜,可以放在冰箱冷藏室裡暫時儲存,切不可全放冰箱。

【三不要隨意堆放】

保存白菜的過程中,堆放的方式也是有講究的,切不可隨意堆放。最好將白菜的菜根朝裡,菜葉朝外,堆成兩排。儲存初期,最好每隔3天可以小小翻動一次,常通風,同時檢查下有沒有爛葉、爛心等情況。此外,堆放的時候,要跟牆面保持一定的空間,以便通風。

因此,白菜的堆放也是有技巧的,大家不要隨便擺成一堆,合適的堆放方式,才能給白菜留有充足的「呼吸」空間,通氣才能順暢。

【小編心得】

白菜是冬天非常常見的一樣蔬菜,因為耐放的特點,也是不少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朋友,喜歡在家裡貯藏的蔬菜。大家在保存白菜時,可以將上面提到的「3要3不要」訣竅學以致用,都是老一輩的經驗傳承。

保存白菜時,選擇合適的白菜、先晾再存放、注意儲存溫度,同時在保存的時候,不要將白菜直接放在地上、不要全放冰箱、不要隨意堆放。保存得當的白菜,就不容易出現爛葉、爛幫等情況了。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